專案簡介
課程專案
時間:2021年2月 - 2021年6月
小組:4人
我的角色:UX Research /  Interview / Prototype Design & Testing 
目標用戶:大學生、剛入社會的上班族
大學生和剛入社會的上班族是目前台灣 podcasts 上最大的用戶群。從用戶身上我們得到幾個核心價值 :
1. 希望透過收聽 podcast 去吸收新的知識,除了專業領域內之外也有可能是興趣、生活等等。
2. 收聽場景多為從事單調重複性的工作或通勤時,因為手邊的事項不太需要專注力,耳朵仍有餘力收聽資訊。
3. 而他們最主要想從 podcast 上面獲得的是成就感,能有效利用時間產生「讓未來生活變得更好」的感覺。
定義問題
1. 很難找到想聽的新節目
Podcast 不像影片可以透過視覺快速瀏覽,用戶必須認真聽一段時間才能判斷喜歡與否,因此在 Podcast上找到喜歡的新節目非常花時間,大部分都是透過朋友、熟悉的 youtuber、網路文章、節目邀請的來賓接觸到新節目。
2. 找不到漏聽的段落
用戶經常遇見漏聽的問題,我們發現用戶們經常在收聽過程中恍神因此錯過了一些內容,要往前收聽時卻又不確定錯過了多少,目前僅有往回15秒的按鈕,但若是略過更長的時間就只能拉 Progress Bar,但也無法精準拉到自己漏掉的部分,只能憑感覺反覆調整。
3. 沒有良好的社群分享方式
用戶們聽到喜歡或覺得有價值的內容時,會想分享給朋友或是相關領域的同好。用戶最大的分享途徑是 Instagram,但 apple podcast 無法分享到限時動態,只能傳送連結給特定對象,而且分享藏在 Options 當中,流程複雜而不便。若真要分享到 Instagram ,需自己截圖、開啟ig、新增限時動態、選擇剛截的圖......才能發佈。
從用戶旅程尋找機會點
根據得知節目的方式、恍神漏聽、好友分享的管道,我們畫出了目前的使用流程,並從中找尋問題和設計機會點。
IDEATE
機會點 1. 對主持人的好感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大多數用戶都對於自己喜愛收聽的 podcaster 有一定的好奇及信任所以當他們在節目中提及其他節目資訊時都會有搜尋、紀錄的動作。
目前在 App 上只有「單集簡介」中會有來賓、節目的相關資訊。Apple 的做法是將單集簡介藏在「詳細資訊」的按鈕中,由於文案的意思模糊,引導不足,許多用戶根本不知道有單集簡介。而播放頁中也可向下滑查看單集簡介,但介面上沒有任何提示引導,沒有用戶成功找到。因此現狀是用戶得自己記下節目名稱、節目資訊,再自行去搜尋。
機會點 2. 段落和時間
我們發現有些頻道會在單集簡介中提供該集的段落跟時間,讓用戶知道該集大略的內容以及該內容的時間點。
機會點 3. 分享推廣
我們發現用戶們在聽到自己喜歡或認可覺得有價值的內容時,會希望分享給自己的朋友或是身邊相關領域的人士。用戶最大的分享途徑是 Instagram,但 apple podcast 的分享不僅無法分享到限時動態,只能傳送連結給特定對象,而且分享藏在 Options 當中,流程複雜而不便。若要分享到 Instagram ,必須自己截圖,開啟ig,新增限時動態,選擇剛截的圖......才能發佈。
What if
設計方案
方案 1. 來賓頻道連結
我們在播放介面上放入了該集來賓的頻道封面,點擊就可以跳轉至來賓頻道,省去了搜尋的步驟,讓用戶能透過原本喜愛收聽的節目連結到新的節目。
測試後我們發現
1. 用戶覺得封面的點擊並不直覺,只有3成的用戶能直覺發現封面可點擊
2. 實際上頻道和頻道之間的合作其實並不是非常頻繁,因此效益不大
此外,創作者可能不會希望自己的聽眾輕鬆跳轉去其他頻道,因此最後我們並未繼續修改此方案。
方案 2. 單集簡介按鈕,直覺查看資訊
測試後用戶表示簡介除了提供節目資訊外,更能在收聽新節目、單集時知道值不值得聽下去。但 icon 的意思不夠直覺,用戶不會注意到,但若用文字取代 icon 在其他語言的版本會有文字太長的問題,因此在我們修正時新增了教學,引導用戶進到播放頁面先學習點擊一次單集簡介。
方案 3. 主持人推薦
由於用戶都對喜愛的主持人有好感,並且會想了解他聽些什麼,我們新增了一個欄位排列主持人自己喜歡或平時收聽的節目和單集。
但用戶覺得文案上「主播」難以認定是主持人也不曉得這個主播是誰,覺得這個是買廣告的欄位,或是覺得跟熱門、相似節目搞混。為了讓用戶更容易理解,我們將標題修正為「頻道名+推薦」,並設有不同主持人的推薦。
我們發現若是只有文字的欄位,會有被忽略的疑慮,且由於推薦欄位跟主持人距離比較遠,對應性較不足,用戶需要思考一下,不太能馬上確定欄位的意義。但用戶也給出了正面的反饋,說如果是自己真的喜歡的頻道主持人,就會想看他推薦了些什麼內容。
方案 4. Time Code 段落節點
我們希望透過設立段落節點的方式讓用戶更快速找到錯過的片段,在一開始收聽的時候快速理解接下來會收聽到的內容。結合了單集簡介中的段落時間,不管是點擊 Time Code 還是拉動 Progress Bar 都會顯示出目前的段落標題,清楚定位自己正在收聽哪個部分。
由於 Youtube 已有此功能,因此大部分用戶都能知道如何使用,表示能直接點擊段落方便不少。此外我們還發現在收聽1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節目時,用戶會想跳過廢話太多的部分,更快找到自己想聽的段落,而 Time Code 正好也滿足了這個需求。
方案 5. Instagram Story 分享
我們在分享途徑中新增stories的分享功能,傳送公版圖片,一鍵分享,縮短整體流程
這項改動的回饋得到很多正面評價,用戶覺得這樣的操作較為直覺,測試中沒有猶豫或是花費太多時間完成。
專案學習
這次的專案中,我發現:
ㄧ、我們在進行測試的時候因為實際的使用情境多在捷運上或是較長時間的通勤,要還原真實情境測試有一定的困難。例如漏聽的測試中,我們無法實際帶著受測者在通勤中測試,因此較難模擬出受測者現實中突然漏聽的情境。
二、由於測試人數相當多,我們無法依據每個不同受測者平常收聽的節目製作 prototype 進行測試,因此我們設定的節目也不一定是受測者平常所收聽的類型,導致反應可能會與實際有落差。例如在主持人推薦的部分,就造成受測者對我們預設的頻道、主持人不熟而無法快速反應。
三、因為用戶的專業領域、興趣等因素的不同,對於app內的使用習慣也會出現差異。例如受測者中有一名因為平時經常接觸文字,而造成他對於圖像的理解及感受度比較弱一些,點擊頻道封面的測試也因此無法成功。

You may also like

Back to Top